首页> 新闻中心> 行业资讯

用物联网传感技术现代农业

来源:南湖发布时间:2017年09月21日

养鱼专业户躺在床上,用手机就可以操控增氧装置。不用农民动手,大棚薄膜就会自动卷起、放下……如果告诉你可以这样轻松做农民,你信吗?

物联网让渔场主“高枕无忧”

一大早,马奎博士就乘车前往湖州市,因为那里有一个中科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的农业项目。

当鲜香四溢的鱼端上餐桌时,很多人不知道,养鱼是一个劳动强度颇大、风险又较高的行业。都说鱼儿离不开水,一旦水中氧气少于一定标准,就会出现鱼儿死亡的情况,严重的全塘鱼会全军覆没,令养殖户损失惨重。而鱼塘出现缺氧情况,大部分又都在凌晨人们睡得正熟的时候,因此养殖户必须半夜起来检查,睡囫囵觉成了一种奢望。

“我们的物联传感设备,就是针对这一情况为养鱼户量身定制的。”马奎介绍,鱼塘一旦出现缺氧,有经验的养殖户会根据鱼的浮头情况加以判断是否要开增氧泵,因而不能离开鱼塘很久。而传感中心研制的传感器,可以随时感知水中溶解氧浓度变化,并由传感器将信息通过无线网络发送到云端平台,通过云端平台再直接控制前端的增氧设备。

当然,养殖户也可以通过手机安装APP,当鱼塘出现缺氧情况尤其是晚上时,养殖户只要手指轻轻一按,就可以遥控操作,再也不用摸黑起床到塘边开增氧泵了。

物联网传感器的另一个功用,就是对水质的净化。要达到增产的目标,需要提高养殖密度,养殖密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后,靠水体自清洁已经无法满足养殖所需水质要求,有害细菌和寄生虫大量繁殖,危害到鱼类的生存,严重的会引发疾病。根据水中有害菌落及寄生虫超标情况,无线传感工程中心运用物理诱捕杀灭方式,对有害菌落与寄生虫进行综合治理,让水质恢复到理想的状态。目前,在日本等发达国家,很多养鱼场都采用类似技术治理水体。

这项省心省力的技术推出不久,中科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的产品已开始征服湖州的水产养殖户,一些养殖户尝到了科技带来的甜头。“想不到养鱼也可以这么轻松。”一位养了多年鱼的养殖户高兴地表示。

不仅是渔业,中科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物联网传感技术还可以用于现代农业,用于对土壤、空气、温湿度的监测,以及对大棚现场设备进行自动化控制等方面。

一项颠覆传统种养的新科技

“物联网传感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将有力地颠覆传统农业种养模式。”中科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常务副主任严峻卫表示。

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的当下,不少产业都在寻求“互联网+”技术,以期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而农业是中国最广阔也是发展前景最好的一个产业。“尤其是一些规模现代农场,需要以更简便、高效的技术来助推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对物联网传感技术在农业的运用前景,严峻卫非常看好。

严峻卫认为,中国尤其是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区域,居民对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追求口味,更注重农产品生产的土壤、水质、空气等环境是否优良。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以传统的种养模式较难进行控制,这就要求种养户改变种养方式,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利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所先进的技术,中科院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致力于传感技术在民用领域尤其是农业方面的开发、应用。目前,已有针对渔业养殖的物联网传感技术成功实现了应用,下一步,中心将重点攻关规模种植业传感技术产品的应用开发。

“物联网+”下的产业链整合

正如“互联网+”效应产生的爆发式效应,嘉兴无线传感网工程中心的眼光不单单瞄准物联网传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更着眼长远,借助自有资源优势,以技术服务为导入,积极探索实践“物联网+农业”的全新的商业模式,进行农业生产资料服务、金融信贷服务及优质农产品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链的整合。

在很多渔场和农场,由于规模有限,不少饲料、化肥等生产资料都由销售商供应,经过生产企业—地区销售商—经销商的层层加价,饲料价格一路见涨。而利用规模效应,由传感中心孵化的运营企业,可以利用手头的大批客户,组团直接从生产企业处获得一手价的生产资料,既降低了成本又确保了产品质量。

互联网时代,谁拥有大数据谁就拥有了话语权,客户的众多种养数据,同样可以发挥大作用。比如,消费者对农产品种养的环境非常看重,那么,通过下一步的开发,传感中心可以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为客户提供农产品从种子播撒至生长再到产出的生产链涉及的所有土壤、空气、水质等数据,让消费者吃得更加放心。

同样,经过整合的客户种养数据,可以为保险公司、银行等合作伙伴提供精准的基础数据:该客户种养失败的风险有多大?客户究竟将贷款用到了哪些环节,怎么用的?

严峻卫表示,在房地产市场相对冷静的当下,相当一部分社会资本流入收益相对平稳的规模农业,这些新兴农场对种养技术的需求相对强烈。下一步,工程中心将根据农产品细分领域,在平台植入专家种养库。这意味着,只要登录平台,即使不懂农业的人也可以直接搞种养业,“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将为现代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